放眼全球光伏供应链,中国产能独得八斗。由此,随着能源转型的不断深入推进,为构建本土光伏制造产业链,各国纷纷亮剑出招,多重利好之下海外光伏制造产能正大规模飞速上马。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光伏企业也不得不重新审视出海新战略,从围追堵截、层层加码的国际市场中找到新的思路。
产能狂飙
权威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光伏装机仍然保持23%的正向增长,新增规模或超500GW,主流市场包括中国、美国、印度等。其中,美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光伏市场,今年上半年新增装机21.2GW,同比增幅高达141%,创历史新高;世界第三消费大国印度也在积极推动新能源发展,上半年装机量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规模突破12GW,同比激增78.24%,追赶势头强劲。
能源转型需求之下,为摆脱进口依赖、掌握能源变革主动权,以美国、印度为代表的国家开始对进口光伏产品层层加码、设置光伏关税壁垒,与此同时出台利好政策推动本土光伏制造业发展,如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IRA、欧盟的《净零工业法案》、以及印度的生产制造激励计划(PLI)等。
真金白银补贴催化之下,美国、印度两地本土光伏制造产能蜂拥而至。据美国光伏行业协会SEIA统计,IRA颁布两年之内,美国本土光伏产能增长近4倍,仅2023年宣布建设的工厂数量就达到51个,总产能高达155GW,其中组件方面,SEIA预计到2026年美国本土组件产能将从2023年的12GW增长至120GW。
印度方面,本土产能建设也是“火力全开”,根据印度最新公布的ALMM(印度太阳能光伏组件型号和制造商认可名单)当中,93家印度本土组件企业年产能为50.8GW,有机构预测,2026年印度这一本土产能将来到110GW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印度两地本土电池片供应极为短缺。
PV infolink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美国本土电池产能仅0.3GW,预计到2024年年底将达到7GW,与届时56GW的本土组件产能仍存在较大缺口;印度本土电池产能同样尤为紧缺,主要依赖进口。据统计,目前印度电池本土产能仅6GW,上半年进口量却高达15.5GW。
为弥补短板,美国、印度两地也在全力上马电池产能。据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以来,美国、印度两地官宣规划建设的本土产能就超过120GW,主要集中在电池、组件环节。
具体来看,美国14家企业计划投资的70GW产能中,电池、组件产能超40GW,占比近六成。
然而,产能释放并不能一蹴而就,为保障组件供应,今年8月美国放宽了对我国光伏电池进口容量限制,从每年5GW提升至12.5GW;另一方面,东南亚四国之外,叠加印尼、老挝等地的电池片产能,也仍无法满足美国本土组件供应,故而有机构预测,美国仍有机会进口东南亚四国生产的电池。
印度方面,9家企业所选择投资方向均为电池、组件,抛出的规模将近50GW。值得一提的是,印度本土制造企业密切关注当下主流技术路线,新建项目中多为TOPCon电池技术,甚至是HJT。
此外,近期有机构分析,在印度内阁批准的一项屋顶光伏计划PM Surya Ghar之下,印度光伏发展进程遭遇严重挑战,并主张在国内太阳能电池供应充足之前,DCR(仅限定使用印度制电池及组件)要求应当被放缓。
2024年至今美国、印度两地官宣产能建设情况:
出海2.0
当下,国内市场深陷价格战“泥潭”,国际市场产业链也在深度重构,我国光伏企业必须从海外“左右夹击”中寻找新的突破口,进行战略升级,努力从被动到主动、从产品到技术多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
首先,随着国际形势及贸易环境的变化,我国光伏企业出海第一大风向便是重塑出海模式,努力从“走出去”到“造出去”,实现本土制造、本土销售。
譬如,面对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打出的“组合拳”,我国光伏企业在2023年便开启了轰轰烈烈的赴美建厂潮,电池、组件产能规划达到24GW,TOP5均位列其中。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特朗普的再次上台,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大。作为化石等传统能源的拥护者,特朗普政策更为激进,关税壁垒之外,特朗普也曾在竞选中表示将取消清洁能源政策,包括废除《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收回未动用的资金。
作为美国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支持政策,IRA若取消将对本土产能崛起产生较大影响,此前,我国赴美建厂光伏企业曾披露已获得IRA法案支持,随着特朗普重回白宫,使项目落地的不确定性增加。
然而,就在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的当日,天合光能官宣其率先拿到美国“通行证”,即通过将美国即将投产的5GW组件工厂作为底层资产与当地上市公司FREYR Battery, Inc进行资产置换,实现了真正的本土化制造,提升美国品牌知名度及市占率的同时,也为自身“安全”提供一份保障,为我国光伏企业出海提供新思路、新范本。
美国之外,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我国光伏企业也在积极探索中东、亚洲等其他新兴市场,特别是拥有天然资源优势、叠加2030愿景政策利好的中东地区,更重要的是我国光伏企业可以将其作为东南亚替代,转而继续出口美国市场。
2023年起,我国光伏企业扎堆“勇闯”中东,晶科能源、天合光能、TCL中环、中信博等12家企业官宣落户中东,建设产能几乎涵盖光伏全产业链,包括颗粒硅、硅片、电池、组件及支架项目,总计规模近120GW左右;另有3家企业奔赴印度,主要建设项目为逆变器、支架,5家企业奔赴印尼和土耳其亚洲新兴市场。
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光伏出海之路荆棘与玫瑰并生,随着出海步伐的不断深入,一系列新挑战也随之浮现,例如地缘政治的复杂性、法律法规的差异、文化宗教的影响、人员本土化的需求等,都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次,另一大出海新风向则是我国光伏企业一改单打独斗模式,不再仅依靠成本优势与国际竞争对手抗衡,而是积极与本土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运用自身技术优势换取海外市场份额,采取多方合资、资本入股、技术入股等多种合作形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高效利用。
在这之中,如晶科能源、TCL中环双双宣布与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PIF)合作建厂,均持有合资公司40%股权,采取的正是多方合资、资本/技术入股等模式,以当地资本来撬动整个中东市场,这对于中国企业出海具有启示意义。
从合作模式来看,晶科能源、TCL中环均需依据相关协议向合资公司提供IP授权、研发、销售和市场营销等服务,并需尽力确保工厂建设按时完工。其中,TCL中环公告还明确了,PIF两家子公司需支持合资公司获得在沙特运营所需相关许可及审批,并协助项目获得本地政府具有竞争力的相关支持及落地配套事宜等。
此前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接受北极星采访时,也曾明确了晶科能源全球化2.0版本,将从经营理念、合作方式、供应链模式、服务对象等多方面做出颠覆性改变;与此同时,晶科也曾呼吁希望国内辅料厂商能够与其一起“抱团”走出去,在当地逐渐建起本土化产业链。
最后,企业出海也要谨防“内卷外溢”,如何走好中国光伏“出海”2.0阶段,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更是直言:中国光伏可以采用“小抱团、大分散”的方式,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拉着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抱团取暖”,输出的管理、渠道、品牌、技术等软性资本,重要的是利用海外的资本和人才,和外企紧紧地扭抱在一起,嵌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获得当地支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自身利益。
(文章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