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绿色嬗变进行时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07-05
分享到:

作为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三样”之一,中国光伏产品不仅成为推动外贸质升量稳、优化外贸结构的重要引擎,也为引领全球绿色发展和能源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近年来多国相继提出针对光伏组件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要求,这给中国光伏行业发展和产品出口带来新的挑战和更多不确定性。

记者了解到,面对新变化和新形势,地方政府、光伏行业和企业正通过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工艺转型升级、加强技术合作等方式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业内人士分析称,实施碳足迹认证,深入探索光伏产品减碳技术创新,不仅是中国光伏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策略,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光伏出口面临新壁垒

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以光伏组件为主,占据了全球光伏组件市场的半壁江山,欧洲、亚洲和美洲是主要出口目的地。

近年来,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针对光伏组件的碳足迹评价标准,如法国、韩国基于核算标准提出“光伏组件进口产品碳足迹要求”,欧盟制定光伏组件专用评价规范,瑞典和意大利提出“光伏组件环境产品声明”等。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光伏主材(硅片、电池、组件)累计出口159.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5.5%。其中,对欧洲的光伏组件出口总量和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20.59%和49.53%,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总量和出口额均环比下降。

除传统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手段外,碳足迹要求和评价规范也已成为一道新型“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形成掣肘。

“中国光伏产业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必须积极主动应对新变化和新形势,进一步提升产品绿色竞争力。”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向国际商报记者分析称,具体来看,应对举措主要包括:制定光伏产品碳足迹核算方法,推动光伏产品碳足迹认证工作;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等环节,加强绿色、高效、节能、降耗等材料和技术的应用,降低碳排放水平;优化光伏产业用能结构,持续向以绿电保障为主的低电价地区集中,通过绿电交易、零碳产业园等途径进行绿色转型等。

在德勤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主管合伙人李晓晨看来,在全球能源转型浪潮的强劲推动下,国际市场对光伏组件的需求大幅增长。实施碳足迹认证、深入探索产品减碳技术创新,不仅是提升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策略,也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多举措应对行业新形势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光伏组件要减碳,一方面需通过生产过程中的绿电供给,降低硅料、硅片、电池片等高耗能制造环节碳排放;另一方面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优化产业链生产工艺,从而实现节能降耗。

当前,地方在光伏组件减碳方面正持续发力。记者注意到,近日,安徽阜阳提出以产业链思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区域性制造强市,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目标,以科技减碳为抓手,提高光伏产业链供应链竞争优势,打造先进光伏产业集群。

阜阳市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生产要素端,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正创建绿电产业示范园,打造以新能源为主体电源的“源网荷储”一体化创新示范样板,实现从硅片、电池片到光伏组件生产过程100%绿电供给。在生产工艺端,推动20GW N+超高效大尺寸单晶硅片项目落地,通过工艺升级减少硅片碳足迹。

上述负责人表示,面对海外市场日趋高筑的“绿色贸易壁垒”,阜阳市将积极协同头部企业探索减少光伏产品碳足迹,引领光伏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到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行业层面,记者了解到,中国光伏产品进出口商会已得到行业头部企业自愿参标授权,正牵头组织多家光伏产品上下游企业积极配合商务部制定《低碳产品量化要求——出口光伏组件》行业标准,旨在满足主要出口国家光伏产品碳足迹要求。

与此同时,在地方政府和行业引导下,企业也在通过加强技术合作的方式积极应对行业新形势。在日前举行的第十七届国际太阳能光伏与智慧能源(上海)大会期间,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阜阳交通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双方将聚焦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产业应用,在阜阳共同打造全球首个生物基热塑性复合材料光伏边框应用示范项目,实现光伏铝制边框的新型材料替代,并在其他分布式光伏项目及光伏电站项目上逐步推广。此外,双方还将共同规划生物基复合材料光伏边框等生产制造项目的产业化落地。

(文章来源:中国商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