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多重因素交织下,“迎难而上”将成为光伏行业前行的新常态。
我国光伏产业上半年取得傲人的发展成绩,产量、进出口高速增长。与此同时,内外环境的风谲云诡,使中国光伏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眼下的中国光伏产业在新一轮的需求周期中,再度开启了加速发展的模式。即便在上半年产业内部链价格持续上涨、外部贸易形势愈加严峻复杂的情形之下,今年国内装机目标依然被上调。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游向了新一片“红海”。而在这新的海域,劈波者们的竞争逻辑与价值观将在考验中实现升级。
“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
这两日,一场有关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年中线上会议,吸引了诸多行业内外人士的关注。
“我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在各主要环节均形成了一批世界级的龙头企业。”在描述中国光伏产业的现状时,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如此说道。
的确,根植于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中国光伏产业土壤肥沃。叠加“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引领以及全球清洁能源加速应用,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又一轮的加速发展期。
上半年的产销数据鲜明印证了产业高速增长的事实。
在制造端,今年1至6月份,国内多晶硅、硅片、电池和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在45%以上。其中,多晶硅和组件产量增幅居前,超过50%。
在应用端,上半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量已超去年前十个月的装机之和,达30.88GW,同比增长137.4%。这其中,分布式光伏装机或扛起主要的增量大旗。以已经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为例,分布式光伏装机占比已经达67.1%。
瑞银证券中国电力及新能源分析师严亦舒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中国光伏市场的主要需求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各省的保障性规模以及市场化规模,二是主要集中在西北、西部地区的风光大基地,三是整县推进,即分布式项目。
“受成本持续高企的影响,国内近期一些光伏开发商的安装意愿有所下降,但分布式光伏项目对高成本不那么敏感。”严亦舒认为,这是其对国内今年装机目标保持乐观的重要因素,分布式电站的增长将会顽强支撑全年装机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业内对于产业下游需求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即使近两年来,产业链价格的持续上涨影响着下游的积极性,但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的预测中,今年全球及中国的装机目标有望超过年初的预期。
王勃华认为,全球光伏市场发展或将开启加速度,预计装机205至250GW,我国2022年预计装机85至100GW,均比年初目标有所上调。
政策端是刺激光伏行业发展的强心针。“2022年以来,下达的各项政策层次高、密度大、配套全,为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政策基础。”王勃华认为。
高景气度之下,“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目前仍在不断壮大,入局光伏或宣布扩产项目的企业不在少数。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初步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光伏扩产项目超过300个。
新一轮挑战已至
每年的年中总结会议上,各大光伏企业高管同台畅聊行业发展的现状与挑战,都会成为行业焦点。
今年,话题感依旧十足:内有产业链价格飙升,外有国际贸易形势严峻。
供应链涨价的讨论是核心。
曹仁贤认为,当前光伏产业链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就在于供应链协调发展问题突出,“主要体现在供应链各环节扩张周期不匹配、产能不匹配,导致下游厂商和电站开发、开工率大幅降低。”
这其中,价格持续上涨的硅料环节被推上风口浪尖。PV InfoLink资深分析师赵延慧表示,“下半年产业链产量的趋势,仍将以硅料产量为蓝本,硅料全年产量规模恐将作为行业产量的‘短板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上下游供需错配、价格高企等内部矛盾尚未化解,供不应求的供应环境引得业内人士频频公开发声呼吁理性。
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认为,“正是因为光伏行业还处在青少年时期,仍在蓬勃发展,所以大家对它发展速度的预期不是特别准确,这就会导致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不平衡,但这也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对此,他表示希望上下游要开展密切合作,积极补齐产业链短板。
好消息是,面对供应链价格持续上涨,工信部已牵头有关部门协调该问题,目前正在进展中。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来自于外部。外贸形势愈加严峻复杂,中国光伏行业在进出口、专利等方面存在挑战。
得益于海外市场的需求刺激,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出口总额不断创下新高。今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的出口总额为259.0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13倍。
然而,正当中国光伏产业持续主导全球市场供应之时,部分国家试图通过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中国光伏产品成本竞争力,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当前国际贸易非常复杂,针对欧盟提出的碳足迹要求,光伏企业要进行适当的准备。”亚洲硅业总经理王体虎表示。而在阿特斯总裁庄岩看来,面对新的贸易挑战,企业在海外设厂既要考虑当地的政治稳定性,也要考虑电力供应、水资源和政府的支持力度等因素。
新的机遇,使得中国光伏再度迎来新的周期。但在内外因素的多重交织下,“迎难而上”将成为行业前行的新常态。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